編輯:顏廷耘、趙子揚
藉著引用電影《華爾街之狼》的台詞:以終為始,本次EBC主題演講講者Nelson和社團成員分享他一路從心理系、生物博士、到投信產業的職涯選擇與策略。對於充滿好奇心的Nelson而言,進入投信產業是個能夠兼顧求知與刺激感的一份工作,在這次演講中,Nelson分享了作為專業經理人的日常,以及他在這個業界的一些體悟。
以終為始。這四個字看似直白,其中巧妙之處在於如何訂定最終目標,並且依序推定階段性任務。在取得博士學位前後,Nelson仔細審視了自己的個性、分析自己人生追求的價值並訂定最終目標。演講中,講者再三強調個體差異性及有效運用身邊的資源做好選擇,而他所分享的是當他決定往金融界發展後所採取的策略與個人經驗。
經過學術界的洗禮後,Nelson首先轉往藥廠R&D領域發展,在這個領域工作除了能夠了解製藥界的研發過程以外,也會接觸到包含專利權與法規等等相關產業的資訊,在這樣經驗加成之下,Nelson取得了前往金融界的敲門磚。生技相關金融圈可粗分為四個類別:券商與投顧、投信、創投、壽險公司。Nelson甫入金融界,就進入了講求快、狠、準的投信產業。在投信界工作,工作與個人時間是不可分割的。舉例而言,凌晨四點美股收盤後兩三個小時內會產出當日評論,而經理人必須在早上八點的晨會中馬上提出對應的評估報告。而後,隨著八九點左右亞洲股市開盤,工作塞滿了監控盤中波動與各國電話會議等行程。稍晚,歐洲股市開盤、美股開盤…週而復始。而一旦資訊跟得不夠即時、績效不好,半年內就會被公司淘汰,更甚者,若有一次看走眼造成鉅額損失,則必須馬上離開。在高壓的工作同時,Nelson藉由10-minute talk的原則,認識業內不同專長的專家,學習以不同面向觀察生技公司的優劣。除了投資邏輯的訓練,也培養出Nelson對於生技產業的敏感度。
背負著生物醫學領域的博士學位,Nelson坦言博士學位是把雙面刃,必須在入行時先背負同僚間給予的期待。對於金融圈而言,生物博士的頭銜代表生物醫學相關領域的專精人士。即便是與所學大相逕庭的研究領域,「博士」也沒有Say No 的理由。一個研究肝癌的博士一定也會了解阿茲海默症的藥物原理吧?面對這樣的期望,Nelson的應對方式就是要硬著頭皮壓縮時間去了解所有的項目,並且在一天左右提出相對應的簡報與投資建議。若能熬過這樣高壓環境的淬煉,博士學位對於在金融產業工作是有幫助的,但有時即便對於理論背景非常了解,不免還是會遇到難以用生醫知識解釋的股價暴漲暴跌現象,這時候經理人的經驗跟邏輯判斷就非常重要,因此學歷不代表一切,進入業界後還有許多需要面對的課題。
在本次會談中,Nelson提供了一些建議給以金融界為目標的後進、也提供了一些資訊來源給對生技投資有興趣的社員。
首先,對於希望進入金融界工作的人:
- 先獲得看起來很厲害的CV,即可試著投履歷
- 以進入投信產業而言,人脈並不是太重要
- 無論最終做的是什麼樣的工作,認識業界各部門的人對於開拓視野是有正面影響的
其次,對於想投資生技領域者, Nelson建議不要盲從熱門,在熟悉的領域做熟悉的事情才能預期有熟悉的回報:
- 有幾個好用的網站可以找到實用資訊:Fierce pharma, Seeking alpha
- 透過公司網站的For investor: investor representation章節與最近一年年報內的clinical progress了解進度與競爭者
- 喜歡樂透玩法的投資人可以藉由biopharma catalyst查詢即將解盲的產品資訊
最後,Nelson 也分享他對於生物產業界未來的觀點。
- 近年大分子藥物當道,但小分子藥物的市場仍不減
- 未來五到十年間藥廠會逐漸從垂直整合走向水平分工,除了生技大廠擅長的藥證、市場規劃、購買標的外,委外研發(CRO)、委外製造(CMO)、創新藥生產(CDMO)等公司都有機會成為冉冉上升的新星
- 基因治療領域會有極大的開發可能
- 此外,生物資訊的興起會帶動穿戴式裝置、即時監控等醫材的蓬勃發展。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