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云宣、李俐旻
審稿:William、魏子婷
EBC 四月份主題演講邀請到在 Sanofi 擔任 Project lead/Clinical research director 的 William 以臨床試驗開發(clinical development)為主軸分享職涯經驗。William 首先為大家簡介藥物開發價值鏈(value chain),並說明藥廠中不同職位如何各司其職讓藥物能順利完成開發並進入市場,同時分享他在業界對各大藥廠及各國的觀察,最後解答了聽眾各式各樣的提問。
藥物開發總覽
藥物開發時程可長達 10 年,過程中藥廠會設定不同標準判斷一支藥物是否適合進入下個階段,而與一般生技公司不同的是,藥廠更偏向市場導向的藥物開發,使得與專責機構溝通取得藥品核准上市的法規部門更顯重要。藥物開發過程中初期目標驗證(target validation)所需時間不等,確立後會進行、藥物篩選(drug screening),先導物優化(lead optimization)這類藥物研發與設計約需 1 ~ 3 年,接著臨床前的藥理和毒理試驗等約需 1 ~ 1.5 年,如確定適合進入人體試驗,則人體臨床試驗階段再需 5~6 年,成功通過臨床試驗後才能進行藥品註冊與銷售。
由此可知,藥物開發不如想像的簡單,團隊合作極為重要,分工架構大略可分為研發試驗端的 project team 與開發銷售端的 brand team,兩者職能部份重疊,各自又可再依職責細分。初期為藥物篩選與設計,爾後臨床試驗的設計也極其重要,試驗期間需結合不同專業完成對藥物療效的評判與數據判讀,亦須持續和醫生溝通以維持臨床試驗符合藥廠要求,此外還要考量藥價給付者是否會對此藥有興趣、人類透過此藥獲得的效益(藥物經濟學,HEOR,Health Economics and Outcomes Research )及藥廠本身的效益(P&L,Profit and Loss),上市後則需要商業、醫學事務(Medical Affairs)等不同部門持續推進藥品銷售。就project team 與 brand team 的合作而言,市場和市場准入(Market Access)端越早介入越好,例如協助價值評估、提供藥品監管部門特別重視的臨床終點(endpoints)使其能被納入臨床試驗。
藥物開發中關鍵的臨床試驗分為三期:第一期為藥物首度在人體的測試,招納健康受試者以確定藥物的安全性,採爬坡試驗(dose escalation study)逐漸增加藥物劑量,也會測試藥物交互作用(DDI,drug-drug interaction)。第二期則是為驗證機制在患者身上的有效性(proof of concept),此為臨床試驗中失敗率最高的一期, 60 ~ 70 % 的臨床試驗可能在此失敗。第三期為樞紐性試驗(pivotal study),以美國食藥署的要求為例,需要兩次的三期臨床試驗,通常為大型全球多中心的試驗,需具備足夠的病人數與數據,才能取得政府批件核准。最後第四期臨床試驗在新藥申請(NDA,New Drug Application)後,是追蹤安全性、病患結果的長期研究。
藥物開發是一個高風險的投資,統計顯示從臨床一期開始,只有 9.6 % 的藥物最終能被核准上市 [1],且投資報酬率因政府的繁文縟節與缺乏創新而每況愈下 [2],而提高投資報酬率的對策,包含解決最關鍵的臨床統計顯著性的挑戰,與透過如基因體資料等分層(stratification)精準鎖定病人以降低成本、縮短開發時程和提高試驗成功率。
Clinical Development 臨床試驗開發
在各式各樣的藥廠職位中, 臨床試驗開發專責臨床試驗設計與執行,將實驗室中發現的藥物機轉成功轉譯於臨床應用,透過選擇適合的適應症與治療對象以極大化藥物的潛力,同時也會根據藥物是否有類似競爭者,去預期市場份額與設計不同階段的臨床試驗,並需讓藥品監管機構認可數據、進到市場。顯見此職務需要對臨床、市場與法規的一定了解,才能針對各藥物設計出符合需求的臨床試驗。由於職務面向廣的特性,臨床試驗設計的工作挑戰基本上因人而異。
要進入臨床試驗開發職務門檻較高,如是資深且具豐富臨床研究經驗的醫生、3~4 年的醫學事務部(Meidcal affairs) 經驗、1~2 年於 CRO 公司的 Medical Monitor 經驗等,簡言之,在藥廠中累積足夠藥品開發價值鏈經驗,方有機會可以轉入。職務上透過經驗累積,能快速推動藥物從實驗室轉化為上市藥品,故相關升遷最高可達 CMO (首席醫學官,Chief Medical Officer),但真正專精的人才在全球也屈指可數。臨床試驗開發在台灣多以本地藥廠開缺為主,國際藥廠因市場導向,故職位需求集中在歐美與中日。
臨床試驗開發的過程中會有負責臨床試驗執行(Clinical Operation)的部門,輔助提供臨床試驗開展地點分佈的建議,並負責臨床試驗的確切執行以免失敗。而臨床試驗數據則是醫藥業務部門接續制定策略的依據,醫學事務部門則會在藥品接近上市前至上市後開始運作,以其醫學專業切入,致力讓新藥進入市場後能影響現有治療模式並讓更多人願意使用,但相較業務部門側重於銷售,醫學事務部門更偏向以專業知識讓醫生信任,分工上由 Medical Advisor(醫藥顧問)制定策略,MSL(Medical Science Liasion, 醫藥學術專員)則會不間斷與醫生溝通。
臨床試驗設計與醫藥業務的職務特性比較:
Clinical Development | Medical Affairs | |
與 KOL/ stakeholders 的溝通聯繫 | 40 % | 80% |
科學相關 | 60% | 20% |
待遇特性 | 較 Medical Affairs 高,較無天花板限制 | 有一定的天花板限制 |
臨床試驗開發的實際工作內容也會有所不同,如在 CRO(受託研究機構,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中,因其需要競標(bidding)臨床試驗,故工作負擔會較重,然而學習成長也會較在藥廠中來的多。
國際藥廠佈局與台灣的定位
跨國藥廠必然是由上而下的制定策略,佈局會因各地市場大小及其總部位置而定,研發中心會較為聚集,而區域性分公司則以第一線銷售業務為主,但在有當地特殊法規需求的中國和日本則為例外,會策略性的雇用當地人進行臨床試驗開發業務。
台灣市場較小,因此國際藥廠通常不會有研發部門(RD, Research & Development) 的投資或配置,以銷售端需求為主的商業或醫學事務部是在台灣比較常見的職缺,商業面最常見的是銷售業務(Sales)、行銷部(Marketing)、市場准入(Market Access),醫學事務部門如 MSL、Medical Advisor、Medical Director 等,同時因台灣健保體制的特殊性,議價相關的職位十分重要。不過求職時也需留意工作內容,同樣的職稱會因在國際藥廠或本地公司而有不同的工作範疇。
台灣人在求職市場其實也有不少優勢,如中英語能力、對臨床試驗品質的要求、受過良好的訓練和具有較好的企業團隊意識!至於博士學歷的競爭力,William 表示其實在國際藥廠中,臨床部分還是以 MD(醫學博士)較受青睞,但仍不乏有博士在醫學事務部部門表現出眾,只不過在較前端的研發可能才是博士較佔優勢的職位。
醫藥產業綜合討論
最後 William 熱心解答了聽眾對醫藥產業的許多疑問,進一步解釋了醫藥業務部門中不同角色的差異,說明國際藥廠針對不同市場會如何佈局臨床試驗,又會如何透過數據分析與橋接試驗讓臨床試驗數據能在更多地區被接受,也分享了他對大藥廠收購新創(或其計畫)、體外試驗數據的有力性等的看法。
參考資料
[1] Clinical Development Success Rate 2006 – 2015. (2016, June).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 BIO.
[2] Big Ideas 2020. (2020, Feb. 06). ARK Investment Management LLC
延伸閱讀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