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Bayer

撰稿人: 李函蓉,王裕仁
審稿人: 王裕仁,顏廷耘

在德國歷史悠久的拜耳(Bayer)是一間於1863年創立的德國染料公司,於1880年增設醫藥部門,並發現阿斯匹靈 (Aspirin)、海洛因(現在是非法的)、phenobarbital等早期藥品,這些發現讓拜耳奠定了以化學為骨幹的產業結構。公司在二戰前與其他五個德國化學鉅子一起成立了「惡名昭彰」的IG Farben(德文:Interessengemeinschaft Farbenindustrie AG,中譯:染料跨公司集團),這個集團在戰後被盟軍扣押財產且勒令分拆,回到了合併前的拜耳公司,而如今的拜耳已經不是過去的拜耳[1]。

拜耳這家老牌公司的轉型,跟隨了90年代開始的泛生技製藥業市場整併和重組。拜耳在90年代併購了許多非處方簽藥物的公司,更在以歷史性天價的146億歐元買入製藥公司Schering AG後,成立了Bayer HealthCare 部門。除此之外,拜耳也在2015年分拆了其材料科學部門,變成了Covestro,以拜耳的Polyurethane和polycarbonate為主要產品。最後,拜爾期望強化其作物科學部門,因此於2018年以620億美金併購Monsanto,並採取雙總部的策略:德國作為作物科學總部(植被管理產品),而美國作為種子總部(種子產品)。如今的拜耳已經不再是原本的老牌化學公司,而是一個以生命科學、製藥和農業為主的新興生技公司[1]。

如今的拜耳公司在83個國家擁有385間公司及99,538位員工,主要有三個核心部門: 藥學 (7,400 R&D), 消費保健品 (600 R&D)以及作物科學 (7,100 R&D)。藥學部門專注於心臟病學、女性健康學研究以及預防醫學,例如腫瘤、血液、眼科之特殊療法。消費保健品部門專注於三個部分:非處方簽藥物、保健藥品和自身使用的產品(Self-Care Product),其中包含皮膚保健、營養補給品、止痛劑、消化道健康製劑、感冒、流感、過敏、鼻竇等非處方產品。作物科學部門提供種子、作物保護與非農業害蟲防治等產品,並為全球農業的創新領導企業。除此之外,此部門亦提供延伸的客戶服務以達到永續農業之目的。Bayer的宗旨為 “科技優化生活 (Science for a better life)” 以達到 “全民健康,無處飢荒 (Health for all, hunger for none)” 的目標 [2]。

拜耳藥學部門於2020年的年度銷售額為172.43億歐,市場大小相較於2019年,於拉丁美洲、北美與歐洲皆有所上升(以下的成長都是根據拜耳公司的年度報告內提供的方式,依照匯率和市值調整過的。),然而藥學部的總體銷售額因COVID-19所造成非緊急治療數量減少而有所下滑。此部門相信生物學與數據科學將可以為創新藥學奠定基礎,因此期望藉由數位科技與細胞基因治療來轉型。此部門計劃持續依靠主要產品(例如: 口服抗凝血劑Xarelto™及眼科藥物Eylea™)與剛完成或即將完成研發的藥物(例如: Verquvo™及Nubeqa™)達到短中期成長目標。於2020年,Xarelto的營業額因中國與歐洲對其需求量增加而上升。在長期目標,此部門期望多方發展治療相關研究,並持續與各界合作,以獲取部門成長機會。此部門於2020年,達成25項收購或合作案,其中包含AskBio的併購,因而獲得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based therapy平台。藉由併購與發展合作案(例如: 收購AskBio與BlueRock Therapeutics)Bayer預期穩定發展建立細胞與基因治療平台,以期鞏固其於細胞與基因治療平台市場的領導地位 [3, 4]。

消費保健品部以提供保健食品讓一般民眾能夠提升自我防護為主,於2020的年度銷售額為50.54億歐元,市場穩定成長,以增加免疫力的產品為成長主力。與藥學部門相反,由於COVID-19,大眾的自我保健意識抬頭,消費保健部門於2020年的銷售額,於世界各國皆有成長[3]。除了發展非處方箋產品,此部門與外界合作期望建立新的商業模式,藉由數位平台,讓部門的員工(如銷售員,R&D等)能夠與消費者、健康照護專業人士能有更多的接觸,以提升效率與彈性[4]。

作物科學部門於2020年銷售額為188.4億歐元,但市場銷量大小相較於2019年微幅提升,其因受惠於拉丁美洲對黃豆與玉米的種植面積增長與美國黃豆市場從2019年的水災恢復,然被限制於作物的需求下降(因COVID-19)與去年春天歐洲的乾旱環境。此部門計劃以持續提供作物保護與育苗作為短中期目標。於2020年,部門成長受惠於拉丁美洲與亞太地區的需求增加(如殺菌劑Fox Xpro™以及大豆種子均在拉丁美洲大賣),然而北美的銷售因競爭劇烈而持續下滑,且因失去於北美/歐洲/中東/非洲的部分殺草劑許可,導致殺草劑銷售額下滑。另外,此部門的長期目標則是發展精緻農業,以減緩生物多樣性的流失並應對日趨嚴重的氣候變遷。因此,Bayer發展了Climate fieldview,整合地理資訊系統(GIS)與田間監測資訊製作即時視覺化田間資訊,並更進一步藉由收集來的數據建造模型及提供數位服務,來幫助農民規劃作物種植時間、害物防治時間與預測作物產量,並期望於2050年前達到農業產量可以餵養100億人口的目標[5,6]。

農化產業排名第二的拜耳(僅次於Syngenta)於2018年以656億美元併購了農化產業第五的Monsanto,並同意將約90億美元的農化業務賣給BASF,減低全面壟斷的機會[6,7]。此併購案與DuPont併購Dow Chemical合併後分拆的Corteva以及中國化工(ChemChina)併購Syngenta 被視為近年重塑農化業版圖的三大併購案。Bayer的製藥與化學部門,和Monsanto 的種籽與植物保護部門擁有非常好的互補性,其合併可以使原本的業務範圍擴及歐非、北美和拉美地區。此合併案預期帶來有客群擴大的效果,並提升1億美金的營業額與減少3.4千萬美金的營運成本。合併前後的年度財報比較,確實看到了資源整合、顧問服務、以及科技農業所帶來的利潤成長 [7]。

[1] 拜耳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yer

[2] 拜耳官方網站: https://www.bayer.com/en/strategy/profile-and-organization

[3] 2020會計年度: 拜耳在疫情下表現依舊穩健 – 替未來成長奠定根基。拜耳台灣官網: http://www.bayer.com.tw/zh-hant/tw/bayer-delivers-robust-performance

[4] 2020會計報告:  https://www.bayer.com/sites/default/files/2021-02/Bayer-Annual-Report-2020.pdf

[5] Fieldview官方網站: https://climate.com/

[6]「地獄聯姻」成真:拜耳660億併購了孟山都,只差一份「嫁妝」。關鍵評論網: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7390

[7] 拜耳在疫情下表現依舊穩健 – 替未來成長奠定根基。國立政治大學: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34209/1/303101.pdf

Written by EBC_admin
April 20, 2021

Most Viewed Posts

Recent Comments

    Archives

    You may also like …

    製藥界的時間管理大師 Sartorius

    撰稿:黃雨潔 審稿:馬蓁華、顏廷耘 藥物研發與量產是生技製藥產業最大的挑戰,如何縮短藥物開發所需的時間與金錢是業內廠商共同追求的目標。面對這樣的挑戰,來自歐洲的 Sartorius...

    生技創業到產業龍頭,Biogen的前世今生

    撰稿人: 李函蓉 審稿人: Wing Chuang, 王裕仁 Biogen 的創立與波折 Biogen(百健)在1978年由多位知名生化學家與創業投資者共同於瑞士日內瓦創立。這些生化學家包括愛丁堡大學的Kenneth...

    0 Comments

    Submit a Comment